吉林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三地三摇篮”——吉林大地六个亮眼的红色标识。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战争,从汽车工业到电影事业,再到航空事业……“三地三摇篮”的革命精神伟力,凝聚着吉林人民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一次次让吉林打开局面、赢得胜利。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让这片黑土地永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内在动力。新时代的吉林儿女,凝聚起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从今天起,我们穿越百年历史,一起来逐一触摸“三地三摇篮”波澜壮阔的红色印记。
吉林: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
“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创造出联合军的第一路军。乒乓的冲锋陷阵缴械声,那就是革命胜利的铁证……”《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嘹亮激昂。
坐落在杨靖宇殉国地的杨靖宇将军塑像
吉林作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最早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率先创建东北人民革命军,最早建立东北抗联第一路军。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为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1931年12月,磐石赤色游击队在中共磐石县委的组织下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式成立的东北第一支抗日武装。
杨靖宇将军塑像
1932年,为了加强对这支抗日队伍的领导,中共满洲省委先后派张振国、杨君武、杨林、杨靖宇先后来到磐石,领导抗日武装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
1933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首次提出在东北组织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策略。
抗日联军诞生地城墙砬子会议旧址纪念碑
1934年2月,杨靖宇率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同16支抗日武装在靖宇县(原濛江县)城墙砬子召开重要会议,组建了下辖17支抗日武装4000余人的“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并当选为总指挥。这是我军历史上首次出现“东北抗日联军”的名称。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蒿子湖密营遗址
1936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和各抗日游击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正式成立后,一面积极建立东北游击根据地,一面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给日本法西斯统治以沉重打击。
从1936年初到1937年秋,东北抗日联军已建立11个军,共3万余人,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北满三大游击区。
白山黑水间,茫茫林海中,东北抗联战士不仅要与日本法西斯进行殊死战斗,还要同恶劣环境作斗争。
“革命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杨靖宇曾发出这样的誓言,“一个忠实的共产党员,为民族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最后胜利的决心是坚定的。”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与日伪军进行了长达14年的斗争,烈士们用鲜血染红了白山黑水,用生命谱写了壮丽篇章,铸就了以“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为主要内涵的东北抗联精神。
时代变迁,精神永恒。在吉林振兴发展的征途上,东北抗联精神凝聚起无限奋进力量,提供着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