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23岁的马尚德离开确山老家外出参加革命,到1940年化名杨靖宇的他在东北壮烈牺牲,他再也没有回到这块熟悉的土地。他走时,儿子一岁,女儿出生仅五天。他留给妻子的是临死也无法释怀的苦苦等待,留给世人的是光照千秋的浩然正气。今年2月13日,是将军的百年诞辰,23日又是将军英勇殉国65周年纪念日。1月8日,在将军80岁高龄的儿媳方绣云的家中,透过岁月的烟云,老人向记者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儿媳眼中的苦命婆婆1月8日上午,在郑州市铁路局材料厂家属院,记者见到了方绣云老人,今年已80高龄的她是著名的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的儿媳,如今将军的儿子和女儿早已作古,她是马家惟一清楚知道将军家事的人,现在她跟儿子马继民安度晚年。将军的百年诞辰快要到了,这几天,不时有通化市靖宇陵园、将军殉国地纪念馆、将军故居纪念馆的人打来电话向她和将军的后代问候,邀请她们参加纪念活动,吉林的一些媒体还派记者专程到她家中采访,“大家还惦记着我们呢?”老人泪眼婆娑。
1942年春天的一天,在鞭炮声中,17岁的方绣云,嫁到了距确山县城十分偏远的李湾村(现为驻马店驿城区),成了马家的儿媳妇,丈夫叫马从云,公婆叫张君,这个家庭与众不同的是,除了特别贫寒外,只有苦命的公婆一人支撑着这个家,方绣嫁进了李湾村东头的那座院落,马尚德在开封读书毕业后,就回到李湾村小学当教员。那时张君利用到姑妈家串亲之机,不时到马尚德任教的教室窗外偷听这位英姿勃勃、气宇轩昂的教员讲课。天长日久,在里面讲课的马尚德也发现了隐身窗外的俊俏少女。1926年,他们喜结连理,次年她为马尚德生下一个可爱的小宝宝,取名马从云。同年11月,丈夫发动刘店秋收暴动,成功后,任确山农民革命军总指挥,又领导了确山10万农民大暴动,这位贤惠的农家女子惊喜地发现,她景慕的马尚德,原来早就是位在百姓中威望极高的共产党人。
在白色恐怖的年月里,张君既高兴又害怕。特别是马尚德到安徽大别山组织游击队后,张君心里的忧虑就越加增强了,她感到心爱的丈夫有一天会外出远离她和这座槐树小院。果然,就在她们的女儿马锦云刚刚出生五天的时候,夜里,马尚德忽然带着满身的寒气回来了,他表情沉重对张君说:“明天我要出趟远门,也许几年也不能回来,这个家就交给你了!”张君云对公爹马尚德的情况也略知一二,公爹10年前离开李湾村后音信全无,外出具体干什么她不知道,婆婆也不告诉她,她也不敢问。后来才知道,公爹离家以前在当地曾闹过革命,多次被敌人追捕。方绣云终于理解了公婆眼中那忧郁的眼神,她是在为公爹担心啊?
自从进了马家那天起,方绣云的印象中婆婆真是苦呀!公爹4岁时,便失去了父亲,婆婆嫁到马家后,上侍老下扶幼苦不堪言。每到黄昏,张君一个人静静地站在院门口,痴痴地凝望着村口那条小路,1928年冬天,已参加革命的丈夫就是从这条小路走出去的。在她背后是三间低矮的土墙茅屋,院中夫君亲手栽下的那棵槐树,年轮大了一圈又一圈,树叶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却没有丈夫的一点音信,一阵微风过后,树叶发出的刷刷声,像是张君的声声叹息,那掠过树叶的微风能把她的思念带给远方的丈夫吗?
1927年春天,年仅22岁的张君从邻村知道丈夫这次肯定又去干大事,知书达礼的她点了点头,马尚德看了正在熟睡中的儿女一眼,便匆匆地走了。谁知这一别,竟成永诀!
夫妻一别竟成绝唱
马尚德离家一年后,张君年迈的婆婆就因病去世了,从此这座小院变得越加寂寞,只有张君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艰难地生活。为了躲避敌伪的追捕,她带着儿女东躲西藏,为了害怕连累亲戚家,张君只好到远处逃荒要饭,仍不放心的她有时把儿子打扮成女孩。风雨飘摇,吃尽了苦头,后来因为敌伪没有抓到什么把柄,张君才暂时稳定下来。
在张君的苦苦企盼中,一双儿女也慢慢地长大了,在她的企盼中,雁去雁又归,可夫君却仍杳无消息。一直盼到1945年日本投降了,张君仍然没有盼来她的丈夫。这时积劳成疾的她患了重病,在她临死之前,将方绣云和儿子叫到床前,叮嘱他们说:“日本鬼子投降了,你们的爸爸很快就要回来了,可惜我见不到他了,你们见了他要对他说:这些年来我们全家都在想着他啊。”张君死时仅40岁。张君哪里知道,她日思夜想的丈夫早已先她而去。牺牲在白山黑水间。
杨靖宇告别妻子后,先秘密地从事了一段地下工作。1929年春天,杨靖宇被党组织派赴东北工作。1934年,他成为拥有4000余人的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的军长。同年,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二次大会缺席将杨靖宇选为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后来,为了斗争的需要,他化名为杨靖宇。1935年,东北人民革命军联合其他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杨靖宇任第一军军长兼政委,随后又任第一路军总指挥,在东北几十个县开辟了广大的游击区。
他的基本部队有7000余人,还领导了一万人左右的统战关系部队,成为抗联中最大一支主力军。日寇为巩固其战略后方,1938年内将关东军的兵力扩大了3倍以上,并以伪蒙军替换作战不积极的伪满军,加强对南满的“大讨伐”。一些非党的山林武装经不起艰苦考验纷纷瓦解和叛变,杨靖宇率部突围进入长白山区建立密营。日寇在诱降碰壁后,于1939年冬大雪封山时又展开封锁和“讨伐”。因敌追踪雪地脚印和炊烟,部队又衣食无着,杨靖宇决定分散突围。最后,他自己带60余人东进,因有一个参谋叛变使行踪暴露,激战后他身边只剩两人,被日寇封锁在伐木场附近的山中。
1940年2月18日,两个警卫员下山买粮牺牲。2月23日,他孤身被围,战至最后,英勇就义。日军对在零下20多度的林海雪原中、断粮5天的杨靖宇能生存下来无法理解,便解剖了他的肠胃,看到的只是草根和棉絮。将军壮举,撼动山岳。
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将杨靖宇的牺牲地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1958年2月23日,其遗首和遗体被隆重公祭合葬在通化市靖宇陵园。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送了花圈,高度评价了他光辉的战斗一生。
省博物院近现代史博物馆研究员刘晓辉说,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传记女作家泽地久枝来到通化靖宇陵园拜谒,她在将军的塑像前长跪不起。原来,抗战时期,她在吉林读书,经常看到日伪通缉的告示,十分崇敬将军,于是开始搜集有关将军的资料,日本投降后,她把积累了10余年的资料带回日本,撰写杨靖宇传。
寻找烈士后代
在方绣云老人的家中,仅存一张少年时杨靖宇在开封读书时的照片,而其他照片都是后人根据将军的头颅画的画像。为了保存这张照片,公婆张君曾把他藏在墙缝里,逃亡的时候缝在女儿马锦云的衣服里,目前这张照片保存在驻马店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内。另外还有两张发黄的珍贵照片,将军的三孙子马继民指着其中一张说,这张是他爷爷牺牲后,日军残忍地将他爷爷的头颅割下,放在汽车上进行示威的照片。记者看到,车上站着荷枪实弹的日本兵,隐约可见白布上写着“杨司令之末路”字样。另一张照片上则是日军正在庆祝所谓的“胜利”,将军的头颅被放在叠在一起的两张桌子上面,桌子后面站着两个日本兵,前方是列着队的日本兵。椐马继民介绍,随后日军又在烈士殉难处破例举行了一个祭奠仪式和对躯体的葬礼,以杨靖宇的顽强为例训诫部属。方绣云老人和儿子后来见到将军的却是泡在药水中的头颅。
老人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几位干部模样的人来到她家,把正在吃饭的马从云仔细打量了许久,他们激动地说:“找到了,终于找到了杨司令的后代!”当时,方绣云和丈夫都愕然地怔在那里,当夫妇听到父亲当年抗联时的老战友冯仲云,讲叙父亲1940年在长白山密林深处打到弹尽粮绝壮烈牺牲时的事迹时,她俩痛哭起来,她们没想到父亲会死得那么惨,死后又被日本人给割去了头颅!
原来,将军牺牲后,一直到1950年兴建东北烈士纪念馆时,他的出生地也不清楚。当时能找到的只有一张发黄了的杨靖宇履历表,上面依稀可辨地记叙着:“马尚德,到东北后曾用名杨靖宇……”就在这时,一张刊载了杨易辰撰写的回忆文章《忆模范共产党员杨靖宇同志》的文章,让他们眼前一亮。不久,他们在沈阳见到了时任中共辽宁省省委负责人的杨易辰,杨易辰确切地告诉他们,杨司令的老家肯定在河南,而且就在确山县农村。
在李湾村,他们终于找到了杨靖宇的儿子马从云和女儿马锦云,得知马从云的母亲等了18年后已于1945年病故的消息时,他们惟有唏嘘长叹。
终于见到了自己的父亲杨靖宇!不过那是装进一只玻璃瓶子中的头颅标本。马从云和方绣云夫妇跪倒在地痛哭失声!1958年2月23日,大雪飘飘,马从云轻唤着父亲的名字,来到吉林白雪皑皑的群山之中,父亲牺牲时背靠的那棵松树更加粗壮与挺拔了,山上仍然可见日军留下的圆碉堡,以及被炸倒在地上的红松树,它们默默地见证着那场激烈的战斗。走时,马从云从父亲战斗过的地方带回去一块桦树皮,至今仍被方绣云老人珍藏在柜子里,她看一次掉一次泪。
马从云先被组织部门安排在信阳铁路学校上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郑州铁路局材料厂任职,他的妹妹也被分到郑州铁路局托儿所工作。1964年8月,身患肝癌的马从云出差途中死在江苏镇江,年仅37岁,他的遗骨被安葬在郑州市烈士陵园,1986年,马锦云也因病去世。
将军后代今何在
在方绣云老人家中的墙上,挂着一张全家福,这是将军的后代,除方绣云外,还有三个孙子,两个孙女及孙媳、孙婿、五个曾孙、二个曾孙女,三个孙子、两个孙女都在郑州铁路局当普通工人。
今年53岁的马继先女士对爷爷有着不同于别人的感受,“爷爷离家去关外的时候,我爸爸一岁,姑姑才出生5天。全家人都盼着他能早日回来,可是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在她刚懂事的时候就听爸爸讲爷爷的故事,爷爷英勇抗日的英雄事迹在她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马继先小时候叫马婷,1958年在吉林通化重新安葬杨靖宇的时候,与将军生死与共多年的一位老战友给她起了这个新名字,意思就是让她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做无愧于杨靖宇将军后代的人。她的5个兄弟姐妹的名字当中都有一个“继”字,从大到小依次是:继光、继先、继传、继志、继民,他们的身上都流淌着将军不屈不挠、爱国爱家的一腔热血。
马继先兄妹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教,从上学到工作,从没对周围的人炫耀过他们是杨靖宇的后代,同事们从其他途径知道后,都惊讶地说:“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不早说呀?”马继先说:“爷爷的功绩是我们的骄傲,却不是我们的。我们只有在岗位上好好工作,多为人民服务,才对得起爷爷。”今年45岁的马继志,高高的身材,他从小从奶奶及父母那里,听到过许多关于爷爷生前英勇抗日的故事,稍大后,又读了描述爷爷英勇事迹的许多书。那个一心为国、鞠躬尽瘁的英雄爷爷,一直活在他心里,他从爷爷身上学到了长大后怎样做人的道理。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是父亲临终前的一句话:“咱是烈属,是抗日英雄的后代,咱家可不能出孬种,更不能躺在爷爷的功劳簿上向政府、向组织提要求,捞好处。”这番语重心长的嘱托,激励着马继志。
马继民了解爷爷的事迹更多地是从他的母亲那里得到的。他的母亲每每讲起他爷爷的时候都要掉泪,教育他们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以爷爷的名义在工作和生活上得到照顾,要靠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多做贡献。
去年12月15日,在将军的百年诞辰前夕,马继民再赴吉林通化拜祭爷爷,和往次一样,当人们得知他是杨靖宇将军的后代时,都亲切地向他问候,有的市民还盛情地邀他到家里做客。在爷爷的陵墓前,马继民长跪不起:“爷爷,你安息吧,我代表全家人看你来了!”(本报记者殷晓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