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管理处

咨询热线:0439-58654654

「杨靖宇将军与日月同辉!抗联精神永垂不朽!」

红色文化大讲堂—— 东北抗联精神
东北抗联精神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在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里,东北全境沦陷在日军铁蹄之下。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人高举起抗日救国的伟大旗帜,动员和组织东北民众与日寇浴血苦斗14载,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铸就了彪炳千秋的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联精神突出体现为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体现在哪里?人们常说,疾风知劲草,越是在严峻的考验面前,越是能显露出品格和气节。孤悬敌后的东北抗联,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与党中央长期失去联系。为了寻找党中央,杨靖宇曾在1936年间两次派遣部队进行西征,力图打到热河去,跟那里的红军接上头。但是,由于敌人重兵围追堵截,两次西征在付出了重大伤亡后,并未实现预期目的;1940年以后,抗联遭遇到巨大挫折,各部人员损失大半,总兵力锐减至不足1000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存抗日火种,抗联主力转移到苏联境内。在苏联整训的三年多时间里,面对苏军某些将领取消中共党组织对抗联领导的主张,抗联广大干部战士与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坚定地保持了抗联的独立性;作为抗联重要代表人物的赵尚志,虽然在战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甚至令日寇惊呼“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但他却曾两次被错误地开除过党籍。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赵尚志丝毫没有动摇对党的忠诚,在给党组织的请求书中,赵尚志写道:“党籍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生命,我不能一天离开党,党也不能一天放弃对我的领导。”赵尚志的话语,体现出抗联将士矢志不渝、忠诚于党的政治品格,更是东北抗联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能够做到队伍不散、红旗不倒的根源所在。

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体现在哪里?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以及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在东北归屯并户,建立“集团部落”,对人民实行大屠杀、大检举、保甲连坐等残酷的法西斯政策,富饶的黑土地,成为了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人间地狱。当时,党组织在东北的力量还十分弱小,东北四省,包括热河省在内,党员、团员的总数只有2000人。但是,中国共产党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己任,从全国各地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奔赴东北,在要人缺人、要钱没钱、要枪没枪的情况下,白手起家拉起队伍,与强大的侵略者顽强斗争、不屈不挠;1931年底,东北抗联创始人、时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的罗登贤,在省委会议上讲到:“蒋介石国民党以不抵抗政策出卖东北同胞,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一定与东北人民同患难、共生死,争取东北人民的解放。敌人在哪儿蹂躏我们同胞,我们共产党人就在哪儿和人民一起抗争。党内不许任何人提出离开东北的要求,谁如果要提出这样的要求,那就是恐惧动摇分子,谁就不是中国共产党员。”九一八事变后,女共产党员李坤泰,响应党的抗日号召,将年幼的孩子寄养在他人家中,毅然前往东北。几年后,在战斗中重伤被俘的她,在敌人的酷刑拷打面前,毫不屈服、斗争到底,最后慷慨就义。1950年电影《赵一曼》轰动全国,当时,已经二十多岁的陈掖贤还不知道,银幕上的女英雄就是自己的母亲李坤泰。又过了很多年,陈掖贤才得知,自己的母亲在1936年8月1日,也就是就义的前一天,曾给他留下了这样一段诀别的文字:“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罗登贤和赵一曼,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就是共产党人秉持民族大义的生动写照。

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体现在哪里?日本殖民统治期间,在东北的驻军数量从九一八事变时的1万余人逐步增加到战败前夕的75万人,远远超过东北抗联的规模,并且日军武器先进、物资充足,敌我双方实力上的差距十分悬殊。为了消灭抗联,日伪军一方面进行残酷“讨伐”,另一方面,切断抗联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当时抗联的处境,老战士王传圣曾有这样的回忆:“天寒地冻,无衣无食,有时赤足行军在雪地上,空腹与顽敌搏斗。”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东北抗联不畏牺牲、前仆后继,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带着这份决绝,1940年2月杨靖宇在战斗中壮烈殉国,时年35岁。他牺牲后,敌人解剖了他的遗体,发现胃里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抗联第九军政治部主任魏长魁,行军路上遭到敌军突然袭击。在激烈的战斗中,魏长魁双腿中弹,身负重伤。在他和战友们被敌人打散后,为了不当俘虏、不泄露党的秘密,他独自匍匐前进几公里。但终因流血过多而生命垂危。在最后的时刻,他用尽全身气力将随身携带的文件焚毁,然后毅然自杀殉国,年仅32岁;1940年12月8日,由于叛徒的告密,陈翰章和十几名战士被大批日伪军包围。在接连击退敌人几次进攻后,战士们纷纷倒下,陈翰章孤身一人与敌人对峙。在右手和胸部相继中弹、扑倒在雪地后,陈翰章慢慢地靠着一棵大树坐起来,吃力地用左手抽出另一支手枪。这时,扑上来的敌人将手枪夺去,日本军官拔出匕首,用力在他脸上又刺又划,陈翰章毫不屈服,对敌人大声斥骂,恼羞成怒的敌人凶残地割下他的舌头。口不能言的陈翰章,对敌人怒目圆瞪,泯灭人性的敌人又生生地剜去了他的双眼……最终,年仅27岁的陈翰章洒尽了热血,壮烈殉国!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东北抗联牺牲的指战员中,师级以上100余人,军级以上30余人。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就是东北抗联不畏强敌、血战到底的精神!

东北抗联精神,是东北抗联广大指战员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精神的彪炳彰显,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考察时所强调的,“要把抗联的历史发掘好、研究好、宣传好,组织好相关纪念活动,为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凝聚正能量”。让不朽的东北抗联精神,永远烛照我们前行!